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智慧建造铺就老区振兴路

来源: 2025.07.22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陇东高原的峁塬沟壑间,一座座大桥拔节生长,一条条隧道穿山而过。在这片承载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广大项目建设者正在以智慧化、标准化的科技硬实力,奋力书写交通升级的“硬核答卷”,助力庆阳革命老区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无人机巡检:开启智慧建设新篇章

在G309线合水(老城)至西峰段公路项目这条53公里无隧道的“动脉线”上,34座桥梁构成了项目的主骨架。

作为G309线西合公路项目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集科技与创新于一身的马莲河特大桥总长2208米,桥宽28米,是国内黄土地区跨度最大、联跨最多的矮塔斜拉桥。

e037720f9b2944fd886ebcee0df41114.png

△马莲河特大桥

“施工过程中,我们大力推广技术创新,利用科技提升工程品质和施工效率。”G309线西合公路项目三工区总工程师方永前再三强调。距大桥施工现场不远的三工区项目部,一架无人机从智能机巢轻盈起飞,执行日常全自动巡检任务。

这套无人机低空遥感智能巡检系统,集成了无人机自动机巢、5G网联无人机、机载飞行大脑及云端智能识别系统。搭载高清摄像、热红外成像与AI识别等先进模块,能够精准捕捉裂缝、脱落、钢筋外露等毫米级病害。技术人员在控制中心可以通过自由切换镜头角度与热源追踪功能实时查看桥梁各部位状态,对可疑点进行手动聚焦分析。

该系统的优势不仅在于效率的显著提升,更在于其强大的覆盖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它可以突破人工难以轻易抵达的峡谷、桥墩底部等“盲区”进行巡检,并通过AI算法自动生成预警报告,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分析决策的全流程数字化,有效解决了传统巡检覆盖不足、响应滞后、数据处理效率低等问题。

系统的智能机巢设计实现了无人机自主充换电与数据回传,配合中交集团自主研发的“中交天网”平台,可完成巡检任务的智能规划、数据云端存储及分析报告自动生成。

运维人员表示,以往需5人团队2天完成的巡检,现在仅需1人远程监控6小时即可完成,且数据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

创新工艺:铸就西北地区最高索塔

“塬上高塔比梧桐,引来凤栖赐百福。”马莲河特大桥向西约50公里的张铁沟河谷内,两座混凝土高塔拔地而起。

作为G244庆阳过境段公路项目的控制性工程,张铁沟特大桥主桥采用双塔双索半漂浮体系钢混组合梁斜拉桥技术。其桥塔外形设计结合了庆阳传统剪纸文化,名为“剪凤来仪”。据G244庆阳过境段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经理部执行经理许晓东介绍,该桥是甘肃省首座大规模应用钢混组合梁技术的特大桥。

ed5784cd19d74cd39c9b9a86fb0302d8.png

△张铁沟特大桥

张铁沟地势起伏大、山势陡峭、边坡稳定性差,加之特大桥复杂的施工工艺,项目施工难度极大。为此,项目团队专门成立桥梁专班,针对性开展湿陷性黄土地区超长钻孔灌注桩施工工法研究,并加快桥梁岸坡开挖和RPC平台排水沟施工,为桥墩平台施工筑牢安全稳定的基础。

大桥的4号主塔高达190米,为西北地区最高索塔。塔身多曲面,变化复杂,墩塔施工垂直度控制难度大。针对高墩作业安全风险,项目团队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全封闭液压爬模技术,四面液压爬模架体整体同步爬升,大幅提升了抗风性能;外架体采用冲孔钢板网全封闭防护的操作平台,有效保障了施工安全。

沟谷地区的强风环境给主塔上部结构钢锚梁的定位安装带来了严峻挑战。项目团队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制定出钢锚梁生产至安装全流程自主测控方案,攻克了上下横梁高空牛腿托架施工、夜间大吨位钢锚梁精准安装、索塔锚固区小半径环向预应力张拉等技术难题。

许晓东表示,目前张铁沟特大桥正在进行斜拉索安装作业,预计未来两个月内完成全部挂索任务。

智慧梁场: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提质效

G671合水(太白)至华池公路项目四标3号智慧梁场承担着标段内8座大桥、一座天桥及4座匝道桥共计1239片箱梁的预制任务。

步入梁场的预制箱梁智慧建造中心,一块集成温湿度控制、钢筋管理、工序识别、门吊监测等系统的智能大屏格外醒目,它是梁场的“智慧大脑”——智慧梁场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从原材料计量到成品养护的全流程数字化监控,有效提高了箱梁实体质量合格率。

3998667b14324b3c80d5870b445596aa.png

△智慧梁场信息化平台

“每一片梁的生产过程都被系统清晰记录。”太华四标项目技术员蒲笑寒介绍道,“从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到混凝土浇筑,箱梁生产的每一道关键工序都被梁场内的AI工序识别摄像头精准捕捉,确保生产全程有源可溯、质量可控。”在蒲笑寒的演示下,柔远大桥左幅6-2号梁的完整生产流程以延时摄影的形式在屏幕上生动呈现。“每一片梁都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完整生产记录。”蒲笑寒说。

质量管控方面,平台通过温湿度曲线变化图直观展现每片梁的历史养护记录和实时数据,后期张拉压浆的数据也实时上传至系统。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通过微信推送报警信息,确保了误差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为箱梁质量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安全管理是其另一大亮点。龙门吊操作引入了严格的人脸识别系统,只有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且通过面部验证的人员才能启动设备,这种人机绑定的管理模式,有效杜绝了无证驾驶风险,为龙门吊驾驶操作增设了关键的安全防线。同时,系统内设置的AI预警中心,持续对梁场内烟雾、明火以及工人作业行为进行智能监控识别。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或工人不规范行为,会立即触发系统报警机制并通过智能广播进行现场提示。

可以说,智慧梁场信息化平台就像一个高效的“智能管家”,对场站内实施全方位监控管理。

地质攻坚:PCC薄壁桩破软难题

在G341线华池至二十里沟口段项目第六合同段的一处“V”型沟内,重达16吨的夯锤一次次从高处落下,巨大的冲击力将沟底的湿陷性黄土强力压实,逐步形成坚实的路基。

华二项目全线共有63处高填路堤和92处深挖路堑,土方量在全省居于首位。据华二项目甘肃恒通总包部总工程师柴尚云介绍,仅在第六合同段,设计挖方量就达到1400万立方米,填方量590万立方米,最高挖方99.6米。

为确保湿陷性黄土路基的稳定性,项目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控措施:填方每增高两米进行一次重锤夯、每隔四米进行一次强夯。“填方完成后,路基还将经历一年的自然沉降。”柴尚云说。目前,第六合同段26处高填路堤正在同步施工。

华二项目位于梁峁密布,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带,受雨水冲刷裹挟的泥沙在沟谷淤积,经年累月形成了大量软土地基,部分区域超软、深厚的软土层甚至超过20米。这些软土就像“豆腐块”,极易导致路基沉降和桩基施工塌孔、缩孔。为解决这一难题,华二项目在省内首次使用PCC薄壁桩(现浇混凝土大直径薄壁桩)技术处理20米以上的软土地基。

PCC薄壁桩桩径大、接触面积广、桩侧摩擦力强、承载力高。相比同桩径实心桩,可节省约50%的混凝土,并将地基承载力提高30%-50%,有效减少路基工后沉降。通过改良传统沉管工艺,采用高频振动锤击和混凝土分段浇筑振捣相结合的方法,既能保证桩的质量,又能避免黄土遇水软化导致塌孔。

b83ea7f7749d4e29ab25983072fec791.png

△华二项目打扮梁枢纽立交施工现场

华二项目起点以枢纽互通立交形式在打扮梁南侧与S15打庆公路相接,终点位于环县二十里沟口与G341线二车公路顺接,已于2024年10月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

据省政府办公厅4月3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全省革命老区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G309线西合公路、G244庆阳过境段、G671太华公路、G341线华二公路4条重点公路项目将分别于2025年、2026年、2026年、2029年建设完工。

四条交通要道,承载着庆阳革命老区打破发展瓶颈、重塑区域格局的重大使命。盛夏的黄土地上,项目团队正在用智慧和汗水铺设老区通向振兴与繁荣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