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专区>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市交通运输部门“硬核举措”全力应对暴雨 洪涝灾害

来源:庆阳市交通运输局 2021.10.15
字体:

32px

22px

18px

  • 12px
  • 14px
  • 16px
  • 18px
  • 20px
  • 22px
  • 24px
  • 26px
  • 28px
  • 30px
  • 32px
  • 34px
  • 36px
  • 38px
  • 40px
  • 42px
  • 44px
  • 46px
  • 48px
  • 50px

今年9月下旬以来,我市境内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特别是10月2日以来,我市中南部出现暴雨天气,最大降水量达到255毫米,累计降水量超过200毫米,降水范围广、降水时间长,地质洪涝灾害多发,全市公路交通基础设施遭受巨大损失。对此,交通运输部门采取“硬核举措”积极开展灾害防御和抢险救援工作。

一是立足事先防范,切实做好防汛救灾准备。8月以来,市交通运输局先后印发多个通知,部署防汛、防地质灾害等工作,并督促指导各县区落实“五个一”(将防汛预案梳理规范一遍、防汛物资清点补充一遍、防汛装备维护保养一遍、防汛队伍调动演练一遍、风险隐患检查排查一遍)的要求,确保灾害风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化解在早”。同时,加强与省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和市气象、自然资源部门的协作,及时获取灾害性天气信息,指导可能受影响地区做好预警预防工作。

二是审慎研判信息,硬核措施落实防范责任。确定“先抢通、后修复”和“统一标准、分级负责,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抢通措施,结合各县区上报的灾毁情况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①对硬化道路中断和路面悬空路段,安排由市公路局组织指导,县区负责实施,12小时内抢通中断路段。②对乡村硬化路边坡塌方、砂石路和土路水毁路段,24小时内抢通。③对乡村道路、沉降、路基塌陷路段,先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必要围挡,提醒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安全。④对整幅路面悬空或超过半幅路面悬空路段禁止车辆通行,坚决防止发生次生安全事故。⑤对排水设施冲毁路段,分类指导、逐路抢通,先行采取围堵疏导等应急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全面据实开展灾情普查。成立工作专班,安排分管领导带队,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分组赴一线现场勘察灾情,制定抢修方案,组织抢修保通,抽查核实受灾情况。据初步统计,本轮强降雨目前已造成我市8县区1203条、1416公里农村公路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国省道10条62公里、县道59条170公里、乡道93条224公里、村道1041条960公里),其中路基塌方446.3万立方米,冲毁路面79.6万立方米,冲毁防护12.1万立方米,受损桥梁10座177延米、涵洞655道5178延米,其他交通设施受损 91处,造成经济损失6.4亿元,涉及116个乡镇、1037个建制村,受影响人口96万人。

四是强化应急值守,切实做到有效开展救援处置。要求各县区交通运输局、局属各单位加强值守,科学部署救援力量,做好抢险救援准备;全面掌握防汛救灾动态,按相关规定及时、准确上报突发事件信息;统筹协调应急资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高效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做到随到随抢,随抢随通。面对多地连发公路灾毁报告,市、县区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机关干部职工终止休假全部返回工作岗位,党组班子、业务科室、二级单位、省直企业、县区部门上下协调联动,全力做好农村公路灾毁抢通保畅工作。第一时间指导安排县区交通运输局、商省庆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县区公路段),组成19支公路交通抢险应急保通队,调度工程机械、施工队伍奔赴灾情最严重、群众最集中、通行最急需路段抢通保畅。

五是强化保障机制,全力以赴推进交通运输系统灾后重建工作。在灾后重建中,除全力组织协调指导受灾县区第一时间抢险抢通的同时,积极向省交通运输厅汇报全市公路灾毁情况,向省交通运输厅申请水毁项目及资金和救灾物资的支援;按照“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原则,加快项目前期审批,倒排工期,分解落实工序节点,确保按期保质完成施工任务。对中期、远期实施的灾后重建工程,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农村公路水毁项目审批时间,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截至10月13日16时,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共投入人员5970人(次)、机械2172台(班)、资金 1625万元,抢通中断道路110条、恢复悬空路段102条,主干道路交通运输基本恢复。